创业成功后重返校园,GTSI踩中了我的需求
今年4月,汪志康毕业了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这是他第三次“毕业”。6年前,他走出西北工业大学,带着丰富的机器人比赛获奖经历,想尽快把在校期间积累的工程经验落地;2年前,他离开了自己与伙伴联合创立的公司,有疲惫更有期待,想通过学习深造完成职业方向的转型。
2022年,在GTSI开设佐治亚bg视讯“王牌专业”工业设计的第一年,汪志康被吸引入学,将工业设计硕士项目视为“既符合需求,也怀有兴趣”的选择。两年后,再一次毕业并重回业界的汪志康,对产品从定义到开发的维度与难度都有了更系统、更深刻的把握。
他说,“以前我想的总是下一步该怎么做,现在我还会考虑接下来三步要做什么。我最终的目标是Make Product Market Fit,让产品和市场契合。"
选择GTSI,“没有什么好犹豫的”
和汪志康的采访时间定在工作日早上7点半。他刚入职深圳一家智能硬件公司,前一晚还在生产线上处理问题,一直跟进到凌晨1点。
“我们最近在把新产品导入生产线,会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解决。导产过程中,我多参与就能多发现设计端和生产端的问题,为以后的产品迭代做准备。”汪志康介绍道。
5年前,汪志康在自己参与创立的公司Taobotics(朝闻道),也是这样全身心投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。名义上,他是公司的硬件负责人,实际上,他更像打杂的“救火员”,从前期调研、中期设计,到后期把控,“哪里有需要,就往哪里扑”。
当时他与团队伙伴一起,凭借在机器人行业快速积累的定位导航技术,被美国创投加速器Y Combinator(YC)挑中,在硅谷完成了项目的孵化和路演。之后,团队又将技术应用于大型商超,开发出Mallbot超市移动促销机器人,赢得了比较大的客户资源。
2019年,汪志康入选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(零售与电商行业)年度精英榜。回忆中,那是高光的一年,也是转变的节点。过往的成功经历,让他积累了很多对市场和产品的洞察,但他发现这些收获更多是“直觉性”的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缺乏系统性、理论性的梳理和支撑,新的提升空间便难以挖掘。
“工业设计在我看来是和产品离得最近的一个学科。我想在我积累的实战经验上,更多地贴近用户需求去学习和研究”。而“以人为本”,正是GTSI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践行的理念。于是,2022年3月,当得知GTSI开设了工业设计硕士项目(MID),汪志康立即启动了申请准备。
“这里踩中了我的需求,符合我的兴趣,而且就在我工作了多年的深圳,意味着我不用放弃已经积累的资源。所以我没有什么好犹豫的”,汪志康说,“GTSI对我来说是绝佳的选择”。
实践与创造是唯一路径
作为GTSI MID的第一批学生,汪志康的学习收获既包含他所期待的设计理论与实证支撑,也包含他所意想不到的高灵活度和创新空间。
“我认为学习最主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。在这方面,GTSI提供的环境非常好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结合课程项目得到演练,也有机会运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,进一步落地检验”。
在校期间,汪志康与GTSI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合作,做了几个聚焦个人用户需求的产品,其中包括解决老年人正确服药问题的智能药盒,配备简单易懂的交互屏幕,旨在降低老年人的医疗风险。
“我在之前的工作中做的主要是大型机械方向的项目,所以在GTSI,我特意跳出舒适区,想在不一样的方向做积累。”此外,做项目也是汪志康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唯一路径。他认为工业设计是一个必须结合实践,依靠主动创造实现自我提升的学科。
“课上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多,包括人因交互、用户调研、统计分析,还有解剖学的知识点等等。这些东西如果跳脱具体的场景来理解,其实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”,汪志康说,“但是当你真的开始做项目,大到一个产品或一个服务流程,小到一个按钮的UI设计,你都必须运用理论依据去解决问题。与此同时,这些问题也会让你更加留意整个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,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选课,塑造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”。
汪志康还观察到,相比GTSI其他专业的学生,工业设计专业同学的工作、学习背景和年龄层次更为丰富。“可能我们之中有更多人是带着成型的想法来到这里的,因此也会更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想做的项目结合”。
在一门门课与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中,两年的学习生活仿佛一眨眼就结束了。毕业之际,汪志康说自己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关键点,不同之处是他的思考维度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。而对产品的定义和维度,他也有了更大、更远、更清晰的目标。
“本科毕业的时候,我可能只想着通过项目把学到的东西尽快发挥出来。现在我会思考未来几步走的安排,逐渐开发出更加契合市场的产品,Make Product Market Fit”,汪志康说。
看似简单,却是终生的修行。能否实现?汪志康准备用产品来回答。
“我会持续实践,用自己创造的东西与更多人交流,希望能找到既解决问题又让人喜欢的解法。”